close

十月份又到了秋高氣爽的氣候,

此時正是熱愛海產的饕客們最期待的時節。

一般大眾對海鮮常有著錯誤觀念,

認為海鮮屬於白肉、脂肪含量較低,

誤以為可以放心的吃而不必限量。

事實上,「白肉比紅肉好」的說法是錯誤的,

我們耳熟能詳的奶、蛋、豆、魚、肉類,

皆屬於"優良蛋白質"的食物來源,

不同處於脂肪含量的多寡,造成熱量上的差異性。

因此我們必須清楚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,

並由各式各樣的食物中均衡攝取,

在大啖美食的同時也能兼顧美味與健康。

 

何謂蛋白質?

奶類、蛋類、魚類、肉類、豆類及豆製品都屬於蛋白質,

是每天必須攝取的營養素,用來促進正常生長發育、

修鋪組織,若攝取不足會導致發育不良、

體重減輕、疲勞、貧血、免疫能力降低等。

 

白肉不一定比紅肉好?

無論是紅肉或是白肉我們將海鮮、家禽、家畜、內臟等各種常見食物,

依據不同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分成八類,

盡量選擇低熱量、低膽固醇的食物。

1  

2  

 資料來源: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

以上各種經常攝取的食物中,盡量選擇低脂及中脂的種類,

在獲得豐富蛋白質之外,還能降低脂肪攝取、減少熱量負擔。

有少部分的海鮮及內臟,雖然屬於低脂,但含有較高的膽固醇,

有血脂問題的朋友必須減少食用次數。

魚丸、肉鬆、肉干、火腿等,在加工過程中會額外添加碳水化合物、

調味料等,因此熱量也會比較高。

3  

 

蛋白質該如何是"適量"吃?

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量,

健康成人每天都應該攝取『蛋豆魚肉類』共4-5份,

因此每餐僅需1.5-2份即可,份量該如何計算呢?

『一份的低脂或中脂肉類』平均為30-40公克,約等於成人半個手掌的大小,

豆製品的含水量較高,1份的重量會較重,

其他一些較特殊的蛋白質份量,請參考下表所示:

4

 

烹調小撇步報你知?

目前市面上的"便當"中,通常有肉(主菜)、滷蛋、豆干、香腸等等,

蔬菜的量相當有限,因此多數人都有

『蛋白質過量,纖維質不足』的營養失衡狀態,

所以食材的選擇上,請多以『蔬菜+蛋白質』為主要搭配方式,

平日主菜習慣可以從修改食譜開始。

5 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生技阿媽 的頭像
    生技阿媽

    中華民國代謝症候群關懷協會

    生技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